close

擬人化品牌學3:擬人化的各家說法整理-簡易版


擬人是人根深蒂固的傾向,不只是原始宗教起源、文學的寫作方法,在現代更是一種創作方式。


一.擬人論 Anthropomorphism 
變成人、人格化:非人的東西在活動、行動時,例如:憤怒的宙斯。

在宗教上,把神擬人化、人格化有助於人們對神的信仰強化,並且鞏固神在人心中的地位。

在神話學上,以「希臘神話的諸神介入凡人世界的各種事情」傳遞神會如同人一般的行動,拉近神與人之間的關係,同時也保持神與人之間絕對關係。

在神學上,將「神的行為」記錄下來,加以翻譯、解釋,同時廣為宣傳教義。

在心理學上,在研究動物時,以觀察者對動物心理的解釋來代替他們對動物行為的描寫,證明動物具有與人類相似的智慧。

在文學上,擬人描述最常出現在兒童文學,像是伊索寓言、格林童話,這些文學同時有教育功能。

擬人論的最標準且最重要變體是泛靈論。


二.擬人化 Personification 
投射人想法、情感:把人的想法、情感投射至非人的有形物、無形物上,例如:媽祖聽到我說話,同時也是種修辭學-轉化(擬人法)。

神擬人化後的行為是人的需求反映,這一反映定義了人在原始生活的規律與教條。在人聚集形成部落、建立文明之後,神的擬人化隨著文明開始成長演化。神的擬人化從最短的歌謠開始敘述,動物寓言、森林故事、自然故事、世界起源故事、創世神話、神祇神話、英雄神話等。神的擬人化故事教會人如何生存,故事一代一代傳承。

在歌謠、故事中,什麼樣的神象徵什麼,祂的行為代表什麼樣的意義與規則,上述這些由人敘述、詮釋後形成教條,而人必須遵守教條,否則人將被懲罰或趕出部落。當文明持續出現新的演化,神隨即產生新的擬人化,直到文明終結。

擬人化是修辭學的轉化。將抽象或無生命的物,使其人格化,稱為擬人化,主要是透過這種修辭方法讓文章看起來更有趣味、更親切。

在圖像與影像創作上,除了將抽象或無生命的物,使其人格化之外,更授予人的形體與聲音,更強化對人的知覺感官的刺激。


三.泛靈論 Animism 
認為宇宙萬物均有靈性,是原始宗教的起源,又稱萬物有靈論、泛靈信仰等,另外,泛靈論不等同泛心論、泛神論或多神論。

原始人相信有各種精靈或神力,或者游離於宇宙,或者依附於人或物體。隨時出沒於世間,可以為人類造福或致禍,因此人敬之祀之,可說是原始宗教之起源。當靈依附人或物體,隨即出現相應的象徵或意義,像是火山精靈,狩獵精靈、樹精靈、動物精靈等。


 補充
 泛心論(Panpsychism)泛心論者認為宇宙萬物皆有心靈或精神,即使是無機物也不例外,也有人譯為萬有精神論。
 泛神論(英語:Pantheism)是一種將大自然與神等同起來,以強調大自然的至高無上的哲學觀點。
 多神論(來自希臘語:πολυθεϊσμός,英語:polytheism)描述某種信仰體系的內容特徵,即該信仰體系中有多於一個的神。

參考資料來源:


*擬人論

Anthropomorphism一詞源於希臘文中的anthropos(人)及morphe(形式),在字面上的意義即為「以人的形式存在」(in the form of man)。

擬人論一詞指將屬於人類的特質歸屬於非人的生物或自然界中的物體及現象,為人類學、心理學及文學上常用的專有名詞。

擬人論是人類將自身的特質「投射」(project into)入自然現象中。在擬人論中最標準和重要的變體(variant)就是「泛靈論」(Animism),認為自然界中每一事物內都有一靈魂(soul)存在。

參考: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4889/


擬人論(Anthropomorphism)是一種擬人法(personification、prosopopoeia)(或稱「智慧體化」)的使用,將人類(或稱「智慧體」)的形態、外觀、特徵、情感、性格特質套用到非人類的生物、物品、自然或超自然現象(或稱「非智慧體」)。

參考: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3%AC%E4%BA%BA%E8%AB%96

*擬人化

語言學領域-修辭學的轉化 Personification,Personification的希臘字源是 Prosopopoeia。

參考: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D%89%E5%8C%96_(%E4%BF%AE%E8%BE%AD)

*泛靈論 Animism 

泛靈論由拉丁語Anima、Animus而來,其原意有「心」、「靈魂」、「呼吸」及「精神」等含義。早期民智未開,認為宇宙萬物均有靈性。尤其是原始人相信有各種精靈或神力(Mana),或者游離於宇宙,或者依附於人或物體。隨時出沒於世間,可以為人類造福或致禍,因此人敬之祀之,可說是原始宗教之起源。

參考: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6644/


泛靈論(英語:Animism),又稱萬物有靈論,是一種認為天地萬物──動物、植物、環境、天氣,乃至言詞、畫像、建築或其他人工產物──都是有靈魂、能夠思考和獲取經驗的主體,並且能夠操縱或影響其他自然現象乃至人類社會的世界觀。它亦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信仰系統,在世界各地的傳統文化中都能找到其蹤影。值得留意的是,泛靈論並不等同泛心論(Panpsychism)、泛神論(Pantheism)、多神論(Polytheism)。

參考: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3%9B%E9%9D%88%E8%AB%96


以上

============================
簽名檔:
我是自由接案獨立工作者 Eisen
任何商業委託、邀約,請先參考「認識我」的資訊
聯絡 Email:ajobtw@gmail.com

arrow
arrow

    Eis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